蒸汽控制系列

致力于研究并开发世界领先的安全泄压解决方案

安全泄压技术领导者,PG电子平台拥有国内国际领先的专利和技术

蒸汽控制系列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时间: 2024-01-22 19:57:05 |   作者: 蒸汽控制系列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厚博研究所、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应根据本标准并结合自己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特点,制定本企业粉尘防爆细则和安全检查表,并按安全检查表认真进行粉尘防爆检查。企业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车间(或工段)每月至少检查一次。

  企业应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粉尘防爆教育,普及粉尘防爆知识和安全法规,使职工了解本企业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危险程度和防爆措施;对危险岗位的职工应进行专门的和业务,并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

  ——进行明火作业期间和作业完成后的冷却期间,不应有粉尘进入明火作业场所。

  粉尘云能够被碰撞产生的火花引燃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碰撞发生,同时,检修时应使用防爆工具;

  如果将窗户或其他开口作为泄爆口,应经核算并保证在爆炸时其能有效的进行泄爆。

  有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宜设置在建筑物外的露天场所;如厂房内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宜设在建筑物内较高的位置,并靠近外墙。

  工艺设备的强度不足以承受其实际工况下内部粉尘爆炸产生的超压时,应设置泄爆口。泄爆口的尺寸宜符合GB/T15605;

  不能完全防止粉尘泄漏的特殊地点(如粉料进出工艺设备处),应采取比较有效的除尘措施;

  与粉尘非间接接触的设备或装置(如光源、加热源等),其表面允许温度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相应粉尘的最低着火温度;

  ——工艺设备的轴承应防尘密封;如有过热可能,应安装能连续监测轴承温度的探测器;

  ——不宜使用皮带传动;若使用皮带传动,应安装速差传感器和自动防滑保护设施;当发生滑动摩擦时,保护设施应能确保自动停机。

  在工艺流程中使用惰性气体或能放出有毒气体的场所,应配备可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呼吸保护装置;

  所有金属设备、装置外壳、金属管道、支架、构件、部件等,一般应采用防静电直接接地;不便或工艺不允许直接接地的,可通过导静电材料或制品间接接地;

  直接用于盛装起电粉末的器具、输送粉末的管道(带)等,应采用金属或防静电材料制成;

  在工艺流程的进料处,应安装能除去混入料中杂物的磁铁、气动分离器或筛子,防止杂物与设备碰撞;

  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铝、镁、钛、锆等金属粉末或含有这些金属的粉末与锈钢摩擦产生火花;

  没有与明火作业等效的保护的方法。不应使用旋转磨轮和旋转切盘进行研磨和切割。

  在生产或处理易燃粉末的工艺设备中,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够确保安全时,应采用惰化技术。

  发生粉尘爆炸时,初始爆炸的冲击波将沉积粉尘再次扬起,形成粉尘云,并被其后的火焰引燃而发生的连续爆炸。

  有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现有企业,应制定措施计划。

  企业应清楚本企业有无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并采取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粉尘爆炸的措施。

  安全、通风除尘、粉尘爆炸预防、粉尘爆炸控制等设备设施,未经安全主管部门批准,不应更换或停止使用。

  安装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或存在可燃粉尘的建(构)筑物,应与其它建(构)筑物分离,其防火间距应符合GBJ16的相关规定。

  向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场所充入足够的惰性物质,使粉尘混合物失去爆炸性的技术。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一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l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第1节:电气设备的技术方面的要求(IDTIEC61241-1:1999)

  应根据车间的大小,安装数个能互相联锁的动力电源控制箱;在紧急状况下,应能及时切断所有电机的电源。

  生产和处理能导致爆炸的粉料时,若无抑爆装置,也无泄压措施,则所有的工艺设备应足以承受内部爆炸产生的超压}同时,各工艺设备之间的连接部分(如管道、法兰等),也应与设备本身有相同的强度;高强度设备与低强度设备之间的连接部分,应安装阻爆装置。

  在通常贮存条件下,大量贮存能自燃的散装粉料时,应对粉料温度进行连续监测;当发现温度上升或气体析出时,应采取使粉料冷却的措施;

  爆炸发生时,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使未爆炸的粉尘不再参与爆炸的控爆技术。

  在含有可燃粉尘的通道中,设置能够阻止火焰通过和阻波、消波的器具,将爆炸阻断在一些范围内的控爆技术。

  有粉尘和主要是空气存在的围包体内发生爆炸时,在爆炸压力达到围包体的极限强度之前,使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燃烧产物和未燃物通过围包体上的薄弱部分向无危险方向泄出,使围包体不致被破坏的控爆技术。


网友评论

版权所有 :pg电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