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案例

致力于研究并开发世界领先的安全泄压解决方案

安全泄压技术领导者,PG电子平台拥有国内国际领先的专利和技术

客户案例

客户案例

美国第一颗爆炸试验:英美又一次开始篡改历史

时间: 2024-06-03 14:35:51 |   作者: 客户案例

  1945年7月,经过三年多的研制,美国终于造出三颗,分别命名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

  当月16日,美国决定试爆“大男孩”,地点选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地区,距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 200 多英里之处。最终,“大男孩”试爆成功,威力相当于1500—2000吨,人类郑重进入核武时代。

  但问题是:核爆炸会形成核辐射,对人体危害甚大,那么美国如何考虑这一点的呢?即将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奥本海默》,导演是英国人诺兰,对于“大男孩”的试爆安排呈现为:为保护当地居民,美军做了种种安排之类。然而实际却是,当时美国就没有这么做,如今《奥本海默》正在篡改、美化这一段历史。

  西方历史叙事告诉我们,美国第一颗试爆地点是在“沙漠”,似乎这是一片绝地,核爆将于人无害,但事实上试验地点并非人迹罕至之地,而是在爆炸半径 150 英里范围内居住着50万人,乃至有些人仅距 12 英里。因此,核爆必然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曾警告说:核辐射会给公共健康带来高风险。但显而易见的是,美国没有听从科学家的警告,乃至可以说压根没想过事前发布通告,事后行为更为恶劣。

  在“大男孩”试爆时,美国没有通知当地居民疏散,当然这可以解释为“保密需要”。但仅仅因为“保密需要”就将数十万人置于核辐射之下,代价似乎太过大了。

  更为重要的是,不提前发布通知或疏散,或许勉强还能以“保密”来解释,但在核爆之后,却依然没做出应急措施,由此导致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核辐射之中,带来婴儿死亡、癌症和数十年的健康问题,这一点显然很难让人理解。

  其实在核爆之后,美国告诉当地居民只是“弹药和烟火的意外爆炸”,否认存在任何潜在健康危险,从未提出疏散当地居民。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今年2月美国俄亥俄州氯乙烯泄漏事故中,美国也是宣称“不存在潜在健康危险”。

  关于此次核爆的危害,2010年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一份此地的报告:暴露率“测得的水平比目前允许的水平高出 10000 倍。”换言之,60多年过去了,此地核辐射依然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

  因此,《奥本海默》中呈现的所谓“为保护当地居民”,纯属篡改、美化这一段极其恶劣的历史。

  问题在于,大男孩核爆地点周围有着众多美国人,那么美国为何无视平民健康?想要了解这一个问题的答案,不妨先看看两个核试验案例:

  首先,去年美国印第安人肖肖尼部落活动家伊恩·扎巴特代表族人控诉:(在原住民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把我们的家园变成核试验场。在我们的家园进行了900多次核试验(其中约100次在大气层,800多次在地下),美国政府就是想要对咱们进行种族清洗!”

  其次,从1946年至1958年,美国先后在马绍尔群岛西北部平坦开阔的比基尼环礁和埃尼威托克环礁进行了67次核试验,这中间还包括威力巨大的氢弹。最终,导致本地局面遭受辐射、罹患癌症等重疾,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可逆的破坏(氢弹试验中三座小岛消失)。

  据统计,从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一共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从上述两个案例可见,美国选择的核爆试验地点,往往都是异族之地,可谓一石多鸟,比如既能削减他国人口,也能获得试验数据。

  而大男孩的试验地点,周围也多是西班牙裔和印第安人,他们的生死并不会让美国在意。搞清楚这一点,就明白当时美国为何不提前通知当地居民,事后也毫无应急措施了。需要说明的是,至少1954年在马绍尔群岛的氢弹试验,事前无通知、事后无应急,导致随后不久很多人就去世。

  总之,从美国第一颗核弹爆炸开始,美国就始终没考虑平民健康问题,甚至有意识的危害异族。《奥本海默》中美国保护平民的举动,与客观现实严重相悖,无疑是对历史的篡改与美化。其实,通过好莱坞电影篡改美化历史,这是英美的一贯手法,比如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也是如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网友评论

版权所有 :pg电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