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案例

致力于研究并开发世界领先的安全泄压解决方案

安全泄压技术领导者,PG电子平台拥有国内国际领先的专利和技术

客户案例

客户案例

登高逐新立潮头

时间: 2023-12-23 15:04:58 |   作者: 客户案例

  常德市振东机械有限公司智慧涂装生产线月正式投产,成为中南地区第一家超大规模喷涂设备全自动生产线企业。

  湖南沃晟凯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赶制一批塔机部件,图为激光切割机进行原材料精准加工。

  湖南南华乐器有限公司主营电吉他、木吉他、贝斯、ukulele的生产、研发和贸易,在常德高新区正在扩大新的生产线,满足外贸订单需求。

  这里有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彰显着高水平发展的喜人成色:一处处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座座闪耀着“中联绿”的塔吊矩阵成为园区最醒目的地标;一条条生产线上挥舞的“机械臂”展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活力。

  这里有闪亮耀眼的成绩单,擦亮着创新创业创造的深厚底色:获评科技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园区”“国家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载体”、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1个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聚集国家、省、市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57个……

  凡此种种,都得益于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创新领航高水平发展的不懈努力。

  向“新”而行,高新常新。自2017年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常德高新区坚持“项目为王、企业为大、服务为本”理念,不断擦亮服务底色,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未来的发展创新,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为主导,新材料为特色的“两主一特”产业体系,实现园区规上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等指标逐年上涨,书写出高水平发展的崭新篇章。

  如今,创新浪潮激活了沅澧大地的“一池春水”,一幅幅精彩的“常德高新画卷”扑面而来。

  一流的创新生态是科学技术创新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这也是常德高新区高水平发展的“题中之意”。

  “来常德高新区之后,我切实感受到了园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在常德市佳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老厂的一栋小楼内,企业新设备项目总负责人蒋先辉说。

  蒋先辉在三一重工工作多年后,选择另起炉灶,组建团队研发新项目,并最终选择与佳鸿机械合作。“以前很多事情要求我们自己花钱请人做,现在都是园区直接给我们解决,比如园区联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为项目技术探讨研究提供理论研讨和技术精度计算服务。”在项目落地过程中,蒋先辉感受到了园区对人才的尊重,对创业的支持。

  无独有偶,常德高新区优质创新创业生态这个“强磁场”,吸引着不少优秀人才、优质企业。

  今年7月,田少奇创建的湖南泓日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路演评审正式落户常德高新区。“园区为我从长沙带回的团队安排了宿舍,还提供了免租金的办公室,给予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为咱们提供了实际业务上的对接帮扶。”对这位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专业的高材生来说,常德高新区政务质效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让他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直以来,常德高新区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推动政策集成、服务集中、要素集聚,聚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面夯实创新创业的根基,为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培植肥沃土壤,提供充足阳光雨露——

  强化政策扶持。常德高新区持续推进有关政策落实落细,出台《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及中介服务合作引驻的优惠政策》《常德高新区鼓励创新创业发展十条措施》《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十条措施》《科技公司孵化器招商引资暂行办法》《双创特色载体专资资金管理办法》等措施,切实加大对“双创”的普惠性支持。

  优化营商环境。常德高新区开展“走解忧”“送解优”行动,坚持实行容缺受理、全程代办,落实“一门通办”“一窗通办”,企业落户办事材料压减25%以上,办理时限提速50%以上。在常德率先实现项目供地“四证齐发”“交地交证即开工”;加快园区基础配套和服务业发展,打造更加栓心留人的环境。

  保障资源要素。常德高新区设立科学技术创新奖励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基金,对创新创业线年累计发放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和补助2500万元,为42家企业(创新主体)获取融资3.8亿元、增加融资授信20亿元。同时,吸引高素质人才向园区聚集,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0名,省部级科技带头人5人,博士261人,为基地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措施有力,成效显著。今年前10个月,园区签约引资总额78.1亿元,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7个,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6个,其中,德商回归新注册企业3家,实际到位资金28.9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44.7%。

  落实得力,成绩璀璨。目前,常德高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24%,年均增长31.2%;498家工业公司中,科技型中小企业132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8家企业跻身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小巨人”企业的本土孵化率达100%。

  一批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企业在常德高新区不断涌现,也让常德高新区获得众多优质资源的青睐。

  为激发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锻造更多参与创新的“主力军”,常德高新区多措并举,推进“双创”主体与产学研用、产业升级融合发展。

  “如果仅凭企业自身的关系,要想得到知名高校的博士、教授团队的‘贴身’指导,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园区搭建了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让企业能第一时间获取科研前沿信息,及时解决研发难题。”佳鸿机械负责人铁美珍深有感慨地说。

  佳鸿机械主要生产工程机械液压油缸系统的多种液压件产品,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国内一流工程制造企业的主要配套企业。近年来,在园区牵线搭桥下,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围绕多种关键液压件技术性能、加工工艺、加工流程以及智能设备等展开产学研合作,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30多项,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等4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瞄准国家超大型塔式起重机技术瓶颈重点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目前,企业研发推出全球最大吨位平头塔机、全球最长臂架塔机、全球最大吨位内爬式动臂塔机、全球最大风电动臂塔机、首台无人化塔机等。

  常德科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氮化硅全陶瓷加热器件不仅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解决了“卡脖子”难题,而且比进口产品的使用效率更加高、寿命更加长,效能增加一倍。企业年产值近1.4亿元,已获评湖南省“小巨人”企业。

  当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不断涌现,人们不禁疑惑:常德高新区凭什么?

  凭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的远见。常德高新区以园区购买高校服务的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互动,通过内引外联、优势互补,推动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共促共赢。目前,园区3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立了科研机构,超过5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和现实生产力。

  凭的是“敢作为”“真作为”的魄力。常德高新区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制实行快速响应、无缝对接的闭环模式,促进企业、院所科研成果尽快就地转化。2022年,园区新增常德益友光电子有限公司“YC780B高清摄像机技术开发”等产学研合作项目23个、落地转化项目36个,完成企业技术合同交易125个、交易额22亿元。

  同时,建立后备企业库,对入库企业申报等工作实行一对一专人辅导,2022年,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7家、累计达到93家,132家企业入库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新增市场主体115家。安排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带动34家企业投入15.3亿元建设智能车间,支持和引导企业转换动能、改良工艺,走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放眼望去,一片创新的蓝海正在常德高新区孕育成长。未来,它也将担当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否有竞争力、发展的潜在能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

  “科技创新是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动力源,做好科技公司孵化工作是国家级高新区的任务所在、职责所系。”常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学平的一番话,道出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的关键。

  湖南响箭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以智能化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谁能想到,这样一家实力丰沛雄厚的行业标杆企业,曾经举步维艰,几近崩溃。2014年,一直从事车架、臂架、支腿、转台等工程机械关键结构件生产的响箭重工遭遇行业寒冬,找不到出路。这时,园区的科技公司孵化器挺身而出,在与企业高层充分沟通和商讨,整理出了问题清单,精选创业导师,同时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走联合研发之路。

  如今,响箭重工拥有包括WC67K-250/4000数控液压板料折弯机、自制吊臂焊接专机等关键设备的生产设备470台套、检验研发设备203台套,已申请专利43项,获得授权16项,27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今年前11个月实现产值4.5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头羊”。

  近年来,常德高新区以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为依托,打造“苗圃—企业孵化—加速—产业园”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孵化模式,引领和带动研发技术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园区有联建博士工作站3家,国、省级研发平台2家、17家,孵化器入孵企业(团队)92家、毕业46家。

  除了做强创新平台,常德高新区还依托双创载体,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做大产业平台、做活交流平台,慢慢地加强创新创业影响力、扩大知名度——

  一方面,常德高新区建立常德互联网+区域创新资源与服务平台,湖南知识产权(常德)综合服务中心、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协同创新及产业化联盟、互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及产业化联盟、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培育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与湖南文理学院共建了常德高新区协同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双师”创新创业实践,全力促进“两主一特”产业集群发展。

  另一方面,常德高新区搭建交流沟通桥梁,大力推进青商会、青创会、侨联、返乡创业联合会、海联会、德侨苑等平台建设,支持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积极举办技术交流讲座和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成功组织或承办了“创客中国”等创新创业活动20余场次、举办各类培训、讲座35次,提供各类技术咨询服务76余次,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8家、引进项目63个。

  向“高”攀登,向“新”前行。毋庸置疑,创新已成为常德高新区最浓的发展底色,也将是常德高新区未来高水平发展的源头活水。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谱新篇。接下来,常德高新区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落实“双创”实践要求,厚植创新土壤,不断汇聚科创源动力,加速推动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全力打造对标国际一流、服务国家双创、运营主体多元的科技服务业特色品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园区力量。


网友评论

版权所有 :pg电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