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致力于研究并开发世界领先的安全泄压解决方案

安全泄压技术领导者,PG电子平台拥有国内国际领先的专利和技术

行业资讯

俄乌战场“战争之神”再登神坛高爆弹齐射照样干翻“陆战之王”

时间: 2024-03-04 11:44:42 |   作者: 行业资讯

  拜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所赐,人类能随时看到发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战争实况,很多以前只能在电影里感受的武器和场景,现在都可以被活生生地呈现在众多军事爱好者和普通人眼前,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武器的效能总被非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某些专业人士所低估,火炮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例子。

  在一般印象中,反坦克并非野战火炮的主要任务,即使被迫与坦克交战也会使用穿甲弹、破甲弹等专用反装甲弹药,而火炮常用的高爆弹主要是依靠破片和冲击波达到杀伤效果,对于装甲坚厚的坦克似乎缺乏效果,而在俄乌战场上出现的装甲集群遭炮火覆盖而致毁灭的战例却颠覆了这种固有看法,那么火炮的高爆弹究竟对坦克有没有效果呢?

  ■在北顿涅茨河某渡口,正在渡河的俄军装甲部队遭到乌军炮火覆盖,损失惨重。

  在现代战争史上,将火力、机动和防御完美结合于一身的坦克自一战诞生以来,给陆战战术和作战形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在二战战场上大杀四方,成为陆地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武器,赢得了“陆战之王”的美誉。而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间,各主要国家的陆军相继完成了摩托化、机械化的蜕变,以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代表的装甲力量迅速成为现代陆军的主流和核心。

  坦克的出现和崛起多多少少抢了“战争之神”火炮的风头,随着战争形态步入摩托化、机械化时代,很多人对于装甲力量和传统火炮的较量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并且逐渐传播开来,为火炮的地位蒙上重重阴影,使火炮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略显黯淡。这些常见的误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这里的火炮是指常见的野战榴弹炮,不是专门的反坦克炮):

  由于受到这些误区的影响,再加上与威武雄壮、总是在阅兵时吸引最多眼球关注的坦克相比,火炮们显得傻大黑粗,一点也不起眼,就更加难以讨得人们的欢心。

  不过,在真实的战场上,占得上风的却是火炮而非坦克,皮糙肉厚的坦克碰到重炮发威也得赶紧逃命,退避三舍,“战争之神”绝非浪得虚名。

  然而,关于现代火炮打击装甲部队的效能问题,美国军队的认识曾经一度落后于奉行“大炮兵主义”的苏联军队。他们用一场持续四年、消耗无数弹药的大规模测试,才最终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更新了用于预测火炮效能的数学模型。即便如此,火炮的威力可能还是被低估的。

  确定火炮效能对于军事规划至关重要,原因主要在于打击不一样的目标所需的火炮和弹药数量,是设计地面部队编成时需要仔细考虑的主要的因素,因此美国陆军在1970年代初期开始开发陆战对抗模型,希望利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火炮效能。

  ■二战苏军的M1939(Br-5)型280毫米重迫击炮是当时苏军重量最大的野战炮,需要15人操作,发射的炮弹重达246千克,每4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口初速356米/秒,有效射程10410米。

  随着这些模型的开发,美国人在评估最基本的炮弹类型——高爆破片杀伤弹的效能时,发现美苏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美苏两军在高爆弹对人员、卡车、电子设备等非装甲软目标的杀伤效果上有着大致相同的评估,但在装甲车辆等具备防护能力的硬目标的效能评估上则有显著不同。

  例如火炮要对装甲车达到30%的毁伤效果,苏军估算的耗弹量要比美军少用2.8发高爆弹。在这项研究中,“30%毁伤效果”的含义是指使车辆无法继续战斗的损伤,但还不足以“摧毁”它。同时,苏军认为对坦克造成30%毁伤的耗弹量仅比装甲车略高,而且120毫米迫击炮、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都能对坦克和装甲车造成可观的伤害。换而言之,苏军认为普通野战火炮可以用更少的炮弹给装甲目标造成更大的毁伤。

  ■前苏联2S3“金合欢”152毫米自行榴弹炮,1967年开始研制,1971年服役,是苏军针对美国M109自行榴弹炮开发的对应火炮。

  对于苏军的结论,美军表示怀疑,他们在1972年建立的火炮效能模型中要求炮弹必须直接命中装甲目标才能计算效能,他们都以为苏联人过于夸大了。不过,精细的美国人还是决定用实弹测试来证明苏联人的错误,只是没想到这次测试竟然持续四年之久,消耗了无数弹药,最终结果大大出乎美国人的预料。

  1988年,美国陆军作战部助理参谋长要求组织一项苏联炮兵效果研究,以验证美军现有评估模型中使用的火炮效能数据。其实美国人从心底里就不怎么相信苏联人的说法,但空口无凭,用试验数据来打苏联人的脸不是更好吗。

  需要注意的是,苏美两军判定火炮的毁伤标准是不同的,苏军只有两个标准:受损(无法继续战斗)和被摧毁。而美军以“预计维修时间”为衡量标准,如果毁伤可在30分钟内修复则不计入毁伤,维修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之内为一个参数,1小时之后为另一个参数,以此类推。虽然美军的标准不如苏军那么简洁和易于理解,但从事研究的分析人员还是决定在测试中使用美军标准。

  美军上一次类似的火炮测试还是在1972年,当时使用了二战时期和朝鲜战争时期的装甲车辆为目标,在此后十余年间,火炮弹药没有显著变化,但装甲的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为了更新模型数据,美军为此次研究设计了四个测试,测试一和测试三重在比较模型预测结果和实弹射击结果的差异,测试二和测试四旨在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升级并更新数据库。

  在第一轮测试中,美军使用美制155毫米高爆弹模拟苏制152毫米高爆弹,混合使用弹尖引爆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由一辆M10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按照苏军的火炮射击程序和规范进行射击,目标是按照战斗位置摆放的人体模型、卡车、M113和M557装甲车以及M48坦克,并使用几个不同的计算机模型预测试验结果。首次测试中进行了三轮射击,耗弹56发。

  ■在近距离爆炸时,带有触发引信的高爆弹破片穿透了这辆作为测试目标的装甲车,摧毁其核心部件并对模拟车组乘员造成伤害。

  测试结果让美国人大跌眼镜:炮击对卡车和人员的影响与模型预测相近,但对装甲车和坦克的影响明显高于模型预测。美军的预测结果是对装甲目标的破坏率为30%,而实测破坏率高达67%。高爆弹破片穿透了装甲车的车体,摧毁了车内核心部件,并对车内模拟人员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此外,炮弹破片还毁坏了装甲车辆的履带、负重轮和主炮瞄准装置,并使一辆车起火,更加出乎意料的是,装甲目标的损坏并不是炮弹直接命中的结果,而都是由近距离爆炸造成的。显而易见,犯错的其实是美国人自己,1972年的模型在评估火炮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效能上已经失去作用。

  被测试结果大为震动的美国人不敢草率,第二次测试整整进行了7个月,目的是为现代化装甲车和坦克提供最新的破片伤害数据,仍由一辆M109自行榴弹炮使用混合引信的155毫米高爆弹进行射击,每一发炮弹的效果都被详细记录和分析。测试表明,触发引信高爆弹在直接命中时都能摧毁各种目标车辆,而近距离爆炸对目标的负重轮、履带、主炮瞄准装置和观察窗造成破坏。近炸引信高爆弹在空中爆炸时破坏了目标的炮管、观察窗、天线、瞄准装置与发动机,而暴露在外的车辆附件被摧毁殆尽。

  ■近距离爆炸的触发引信高爆炮弹给这辆坦克导致非常严重损毁,证实了苏联相关评估的有效性。

  第三次测试更加贴近实战,以一个模拟的美军机械化步兵防御阵地为目标,包括拥有250米反坦克壕的前沿防御区,并设有雷场、铁丝网等障碍物,模拟步兵在战车周围设防,并拥有上方掩蔽。装甲车和坦克处于防御位置,只露出炮塔或完全隐蔽。一个炮兵营的24门155毫米榴弹炮对目标进行轰击,三轮射击每轮耗弹2600发,混用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每轮炮击中都有50%的步兵阵地被摧毁,50%的模拟人员受伤或死亡,约有50%的步兵战车和坦克受到损坏,因为没有办法移动或射击而退出战斗。

  ■战车和坦克的防御状态示意图。此时只有车顶或者炮塔露出在外面,车体隐藏。当后面有树木等背景时更难被发现。

  美国陆军的这项研究项目证明,标准的高爆破片杀伤弹对装甲目标的杀伤力远高于美军原有的效能评估模型的预测结果,近距离爆炸和直接命中都能造成重大损害。测试结果证实了苏军的相关评估更准确且有效。实弹测试表明,野战火炮的高爆弹对苏美最先进的装甲系统都有致命效果。

  根据这次大规模研究项目所提供的数据,美国人修改了自己的数学模型,使预测更接近于实际结果,但即便如此,模型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相当保守的,由于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炮兵的全部威力还是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在解释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为何普通的高爆炮弹就会有如此之大的威力。

  首先,高爆弹爆炸后会产生大量以超声速飞行的高温红热碎片,如下图所示,上世纪初的海军305毫米舰炮高爆弹爆炸后会形成7000多块碎片,而现代152毫米高爆弹的弹片又厚又重,在高速飞行状态下的杀伤力远非小口径弹药所能比拟。

  ■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现代152毫米高爆炮弹爆炸后所产生的破片是啥样子。在它面前,哪怕是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弹也只是个弟弟。

  ■152毫米高爆弹破片,只稍逊于A-10“疣猪”攻击机那门著名的GAU-8“复仇者”30毫米机炮炮弹弹头,别忘了这些破片可是从近距离射出的哦。

  其次,配用近炸引信的现代炮弹可以在目标上方爆炸,破片的杀伤效能大为提升,特别是这样的空爆对装甲目标的伤害提升尤其明显。因为它也相当于是炮弹“攻顶”,专门攻击装甲目标防护最薄弱的顶部,那里还有很多开放的舱口,或者有士兵坐在上面。

  ■视频1:法国“凯撒”155毫米车载榴弹炮发射近炸引信炮弹空爆摧毁目标的影像。

  第三,前面的研究项目揭示了高爆炮弹并不是特别需要直接命中就能对装甲目标导致非常严重伤害,那么这种近距离爆炸的距离究竟是多少呢?30米。美军的测试发现,在30米外爆炸的高爆弹就足以毁伤装甲目标,这个距离相对于炮击的精度来说已经是很友好了。

  最后,与时髦的精确打击弹药不同,一枚高爆弹就可以对杀伤范围内的多个目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密集的装甲编队简直就是重炮的最爱。

  ■30米以外爆炸的一枚155毫米高爆炮弹能够对坦克造成多大的破坏,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除了炮弹的直接毁伤效应外,炮击对装甲目标还会产生数据模型所无法量化的附加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被忽视。

  第一种因素就是炮兵对装甲目标机动性的影响。在测试中,很多因炮击而丧失机动性的装甲目标并未被归为完全损失,因为这些是可以被修复的。但在实战中,你很难要求装甲兵在战火中对这些车辆展开维修,他们更容易选择的是干脆放弃这些车辆。而且一旦丧失机动性,装甲目标就成了火炮的活靶子,只能被动挨打,最终被击毁。这种例子在乌克兰战场上不胜枚举。

  第二种因素是炮击造成装甲目标失去火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装甲目标在整体上并未被摧毁,但由于车上装载的火炮或者导弹受损,已经没办法再参加战斗了。他们不但不能帮助作战,反而还会对己方形成拖累,需要维修或者是被掩护脱离战场。

  第三种因素是炮击导致装甲目标无法再执行任务。例如光学观瞄设备、通信天线等被损毁,车辆挂载的外部油箱被损坏导致缺乏燃料等等。

  第四种因素是对车组乘员的打击。车辆虽然还能正常工作,但乘员因弹片穿透装甲而导致的死亡或者受伤也会严重影响装甲目标的能力。

  ■被炮火打击后的一辆多管火箭炮发射车,遍布弹洞。在进行炮击测试时车上并没有弹药。能够正常的看到车虽然还在,但已经没办法使用了。

  第五种因素是对人员心理和士气的打击。我们在乌克兰战场上已经观察到很多案例,在遭受炮击时装甲目标尚未受损,里面的乘员们却纷纷爬出战车四散奔逃。

  第六种因素是炮击所带来的烟雾、尘土等严重干扰了装甲目标的观察能力,使它们难以执行远距离交战的任务。另外在穿过炮击区域时装甲目标不得不紧闭各处的舱口,并且可能随时改变行驶方向以躲避炮火或者是受损的己方车辆,因此无法在一起进行有效战斗。

  综上所述,火炮作为“战争之神”的地位即便受到“陆战之王”坦克的挑战,依然是难以撼动的。在可见的未来,任何国家的陆军都不可以忽视炮兵的强大集火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精准射击能力。虽然现在战场上各种精确制导弹药已经相当常见,但历史悠远长久的炮兵依然可以摧毁战场上的一切目标,对这一点无需存有任何怀疑。


网友评论

版权所有 :pg电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XML